

珊迪颱風造成保險業損失預計總共 $250 億美元, 使其成為 2005 年卡特里娜颱風後第二個損失最嚴重 的颱風損失。珊迪颱風幾乎令海水淹沒美國整個切西 爾藝術區,覆蓋範圍斷電數日,造成搶救工作遲緩。 藝術品保險市場的損失估計達 $6 億美元,其中包括 60 年代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彼得 Peter Max 的作品受到 嚴重損壞,估計保險索賠約 $3 億美元,這是藝術品 保險目前為止最大的單一保單損失。這次損失約略耗 盡藝術品保險業全年的保險費收入,迫使之後數年保 險費因而提高。安盛藝術品保險受珊迪颱風的損失估 計賠償 $4,000 萬美元。 我們可以說珊迪颱風是一個天災,也可說是全球暖 化一連串影響其中的一個結果。我們今天不談及造成 全球暖化的原因,但相信大家已看到過去十年來全球 暖化產生的天氣異常現象。 根 據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11) 發現全球暖化產生的天氣異常現 象 ( 一般定義以當地氣象紀錄的 10% 差異 ) 每年所造 成的損失從 1980 年 $200 億美元到 2010 年的 $2,000 億美元,其中受卡特裡娜颶風導致 2005 年的年度損 失最高。根據研究,在過去數年裡與全球氣候有關 的災害損失主要反映在財產上的直接損失,且分佈 全球。損失估計及影響,從生命的損失,文化遺產 到生態系統都受到影響,就 2013 年全球的巨災造成 26,000 人生命的損失及 $1400 億美元的財務損失。 根據過去 10 年的觀察及統計,全球暖化造成的天 氣異常現象及生態的轉變下,直接氣象變化主要包括 以下六種現象: 1. 熱帶風暴 - 從過往十幾年到現在,熱帶風暴的風 速愈來愈高,降雨量也逐年增加。在本世紀的過 程中,最大風速可能增加 2-11%, 而降雨量會增 加 3-31%。 2. 更炎熱的夏季 - 各地夏季高溫也會逐年提高,氣 候模型表示,如果全球變暖勢頭不減。根據氣象 記錄,自史以來平均溫度最高的 5 年產生在 1997 年以後,及最熱的 10 年也發生在 1990 年後,其 中最熱的時期為 2005 至 2010 年。科學家預測到 20 世紀底,全球平均氣溫將增加 10° F。 3. 乾旱 – 極度溫差的變化,帶來更多的氣侯不隱定 性,以致導致更極端更廣泛區域的乾旱期。 4. 森林大火 - 更長的夏季使天氣更加乾燥,並延伸 到秋季。乾燥的條件增加火災發生的概率,波及 的範圍更廣。再加上閃電雷擊次數增多,預計雷 暴變得更加嚴重,使森林大火的情況更難控制。 5. 洪水 – 在過去 100 年海平面逐年升高約 4-8 英 吋,科學家預測在今後的 100 年海平面將升高到 36 吋。屆時將造成更多地區被淹沒及洪氾。極度 溫差的變化,空氣循環,使夏季降雨增加帶來更 加嚴重的洪水氾濫情況增加。全球變暖預計將在 未來的歲月裡將帶來更多和更強的降水量。 6. 暴風雪 - 全球變暖帶來更強的降水事件是一個明 顯趨勢,夏季有更多降雨量造成洪水,冬季則有更大更強烈的暴風雪,如歐洲及美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以上這些災害除了對生命、財產造成直接損失,對藝術品的毀損也不例外。過熱可使藝術品材質變形或變色,溫度過低或環境乾旱可造成藝術品變實及裂化,潮濕的環境助長霉菌滋生,火災時便得損失擴大,而其中以火災及水災造成的損失最嚴重,甚至能造成藝術品全損。
總體報告與風險管理:從莫拉克颱風談起
氣候變遷與災害
近年來,發生在全球各地的包含颶 ( 颱 ) 風 、洪 水、乾旱或熱浪等天氣災害,對人命與經濟造成重大 損失,此提高了各地領導人或決策者對自然力量所會 造成其經濟體衝擊的重視。而其亦普遍認知到在未來 數十年有中,二種主要的趨勢會增加氣象災害之可能 損害,其中之一為持續的經濟發展,造成將更多的人 或更高的資產置於毀滅性的天氣可能侵襲之地區; 另 一為氣候變遷造成的全球暖化,許多科學家相信其已 經改變降雨的型態、增加暴風雨與乾旱事件發生的頻 率與嚴重性,並且逐漸造成海水位與氣候區的移動。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隨著都市化及集中化發展,人 口及財產的分佈集中在少數都市,使得整體社會的災 害風險曝露值 (Exposure) 日趨增大,各種災害的發 生所造成之損失規模亦有隨時間增加的趨勢。圖 1.1所示為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 - 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統 計 1950 年至 2009 年全球氣候與天氣相關天然巨災發 生次數之統計,以趨勢來看,近年有增加之趨勢; 圖 1.2 所示則為經濟損失與保險損失之統計資料,由統 計資料可看出全球氣候相關災害所造成之經濟損失整 體有增加趨勢,但具有相當大的年代變異。人口的增 加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造成損失增加之主要因素, 依統計資料 1950 年全球人口數約 25 億人, 2009 年 則已達 68 億人; 而在同一期間,全球之 GDP 成長約 10 倍; 同時全球人口預期將持續增長,預測 2040 年 時全球人口將達 90 億人。而除風險曝露集中、增加 之外,亦促使各類社會或經濟活動區域持續往易受災 地區拓展,尤其是天氣災害敏感地區,此亦為造成近 年損失增加之原因。
而由圖 1.2 中除經濟損失有增加趨勢之外,亦可看 出保險損失亦有明顯增加之趨勢,而其主要原因為災 害風險管理之觀念在先進國家已逐漸被重視,尤其是 透過災害保險將風險移轉至保險業或資本市場之風 險移轉工具之使用,例如 2005 年美國卡崔納颶風造 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之 1,250 億美元氣象災害經濟損 失,其中有約一半之損失由保險業所承擔,但在中度 或低度開發國家則保險所分擔之天然災害損失所占比 例則非常的低。 整體而言,在過去的 50 年,大型的天氣災害造 成約 80 萬人死亡與超過一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ECA, 2009),而且近十年天氣災害所造成之損害更是屢破 記錄,例如 2008 年納吉斯颱風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2007 年夏天英國大洪水造成 80 億美元經濟損失損 失,為英國史上最大之水災;2005 年美國卡崔納颶 風造成超過 1000 人死亡與 1,250 億美元的經濟損 失,為人類有史以來經濟損失最大之天氣災害; 又如 2003 歐洲受熱浪侵襲,造成超過 35,000 人之死亡, 為歐陸近幾世紀最大之天然巨災事件。 雖然難以對個別天氣災害歸納其是否全為氣候變遷 所致,然而一般公認的氣候變遷所會造成的現象如全 球平均溫度升高、海水位上升、降雨型態改變與極端 天氣事件發生頻率與嚴重性增加等 ( 如圖 1.3 所示 ), 其均可能造成與近年來的重大天氣災害的頻率與嚴重 性增加之相同趨勢。
究。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引發之問題,決策者需要 瞭解有關氣候變化的成因,潛在環境和社會經濟 的衝擊影響,以及可能的因應對策,世界氣象組 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於 1988 年成立跨政府氣候變遷 小 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IPCC 的角色定位是在全面、客觀、公開和 透明的基礎上,藉由彙整有關全球氣候變遷最好的 現有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研究成果與資訊,以發 行評估報告等的方式,針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提 供決策者、科學家與專家參考,IPCC 組織更獲得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IPCC 第一次評估報告 (IPCC FAR) 於 1990 年發表,促使聯合國大會制訂氣候變 遷公約 (UNFCCC), 1995 年 IPCC 發表第二次評估報告 (IPCC SAR)『Climate Change 1995』對著名的京 都議定書做出貢獻, 2001 年第三次評估報告 (IPCC TAR)『Climate Change 2001』及 2007 年第四次評估 報告 (IPCC AR4)『Climate Change 2007』,更是結合 了 130 多個國家,超過 2500 名科學家所做出的完整 評估報告,分別針對氣候變遷的現象、成因與氣候變 遷所造成的衝擊、調適與脆弱度提出完整報告,並對 如何減緩氣候變遷提出整體整合評估,下圖為 IPCCAR4 對過去 100 年相關觀測結果與未來 100 年推估的 結果。 IPCC 並於 2013 年 9 月 30 日公布氣候變遷第五 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 (final draft of Working Group I-AR5),第五次評估報告根 據四種情境推估的 21 世紀末暖化程度在平均值方面 為攝氏 1.0-3.7℃,上下限為 0.3-4.8℃,略小於第四 次評估報告的 1.8-4.0℃與 1.1-6.4℃。但是第五次評 估報告四種情境與第四次評估報告採用的多種情境定 義不太一樣,因此不能詮釋為第五次評估報告推估 的暖化程度較弱。IPCC 利用新的情境針對超越 2℃ 門檻的可能性進行 21 世紀末增溫 2℃的推估,除了 減緩路徑情境(最低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情境,未 來數年溫室氣體排放些微增加,在 2020 年後迅速降 低)之外,其他 RCP 情境溫度推估超過 2℃的機率 很大; 第五次評估報告明確提出需要更積極降低溫室 氣體排放量,以降低暖化程度。降雨推估顯示乾濕區 以及乾季與濕季降雨量對比越來越強,但有些地區例 外; 對極端事件 ( 如熱浪、豪雨、乾旱、極端高海面 高度事件等 ) 與第四次評估報告結果大致相同; 依據第五次評估報告,情境推估的暖化程度低於第四次評 估報告,海平面上升的推估值 ( 上下限 0.26-0.82 公 尺 ) 卻略微高於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推估值 (0.18-0.59 公尺 ); 不管哪種溫室氣體排放情境,暖化程度與人 為溫室氣體累積總排放量成正比,任何的減排措施都 有助於減緩暖化程度。
歷史記錄,翡冷翠城中段的亞諾河,幾乎在每個世 紀都曾發生過暴洪潰堤的案例,甚至早至文藝復興時 期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都曾試圖製作新式 的分流閥,以解決水災對人民財產的威脅傷害。 然而,幾世紀下來的治水經歷,似乎也無法阻擋 1966 年這場繼十九世紀(3 Nov, 1844)水災後,規模 最大的一次災害。 主要原因是當年十一月整月的驚人降雨量,據統 計,單在十一月四日的 24 小時內,降雨量就達到 1900 多毫米(同一區的年平均降雨量為 921 毫米), 亞諾河估計每秒流過 4000-4500 立方公尺的水量,因 而使河水暴漲潰堤而出。 當時的大雨同樣為義大利中北部其他城市帶來嚴重 的災情。 翡冷翠市區內的聖十字教堂 (La Basilica di Santa Croce),因就位於河水潰堤處,於是大水直接湧入教 堂內部,大量藝術收藏無一倖免。仍有許多展示當年 水災災情的黑白老照片及影像,記錄了當時漂流木覆 滿教堂內外,廣場周遭災情慘重的模樣; 教堂內建的 博物館藝術收藏-尤以翡冷翠重要的文藝復興早期畫家契馬布埃(Cimabue),於 1280 年左右用 Tempera 技法繪製的耶穌受釘刑十字架(Crocifisso),毀損程 度最為嚴重,達總面積的 80%。雖然事後進行緊急 的修復,卻仍無法恢復其水災前舊有原貌。 另外,珍藏於翡冷翠各處的大量文藝復興藝術珍寶 及文化資產,同樣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城中所有低 地處的建築或地下室皆遭泥濘吞噬; 尤以國家圖書 館(La Biblioteca Nazionale Centrale di Firenze)的 倉庫中,成千上萬的書籍,包括珍貴手抄稿和罕見的 早期印刷品,遭受嚴重的水損及髒污吸附; 位於主教 堂西向的洗禮堂,一組由吉貝堤(Lorenzo Ghiberti) 於 1422 年耗時 21 年才完成的鑄銅大門-此門因鑄造 工藝精美絕妙,讓一向吝於讚美他人作品的米開朗基 羅敬稱為天堂之門-也被當時兇猛的大水沖開,大量 雜物侵入洗禮堂,門上的十塊精細面板均嚴重毀損並 長時間浸泡在污水中; 義大利最重要的烏菲茲美術館 (Galleria degli Uffizi),其中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收 藏,也同樣無法倖免。 四十多年後,筆者及當地的修復師仍持續修復當時 遭受損害的藝術文物,可想見災情之慘重。 然而這場災難,卻促使翡冷翠成為孕育世界上最先 進文物保存研究機構及修復學院的基地。 三、關於災後的緊急搶救訓練- Angeli di Fango(泥巴中的天使) 大水稍退後,來自義大利及全世界的自願者者開始集 結,快速進駐城中各個受損嚴重的災區,試圖搶修全城尚浸泡於水中的珍貴藝術品和書籍,在最短時間內 帶走嚴重淤積的的污泥,並親手留住這些歷經數百年 歲月的歷史證詞。 這場在二十世紀首次出現不分國籍種族,令人難以 置信的國際團結行動,儼然成為大水悲劇中最美麗的 圖像。而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因為救災而鎮日 泡在黃泥爛土中搶救人類文明珍寶的群像,被稱作 “泥巴天使”(Angeli di Fango)。 當時文物搶救修復的總指揮,是由當時翡冷翠硬 石修復學院(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的院長 Ugo Procacci 出任。他以超凡的遠見,先整齊了所有文物 的修復技術水平,再配合尖端科技,讓修復工作能觸 及的面相及研究範圍擴大。在如此困難的時局接下這 般艱鉅的搶救修復工作,是因為他深知,只有面對非 常艱難的修復狀況,才是二十世紀初萌芽的修復理論 及方法論研究能一併前進的契機; 他同時也是現代 修復先驅中,少數能活用中世紀西奧菲勒斯長老的藝 術總集(Teofilo monaco, 1070 至 1125,藝術總集 是彙整收集中世紀藝術及工匠技藝的專書 )及錢尼 尼(Cennino Cennini, 1370 ∼ 1440)的藝術之書 il Libro dell'Arte,尋找並確認古文物可能使用的材料、 技法以及過程的證據,配合現代保存科學的觀念以 及修復理論,提出更適合災後大批文物的修復執行標 準。
受損藝術品的緊急處置
Organized by

Executed by

Co-Organized by


立法委員陳學聖國會辦公室
Internet media part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