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庫工作坊
技術層面看資料庫挑戰:以WikiData、AAA為例
時間:2019年5月14日
地點:新樂園藝術空間
講師:王文岳(李梅樹紀念館資訊組召集人、Wikidata Taiwan 共同主持人)
參與人員: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林文藻、蔡坤霖、杜佩詩;新樂園藝術空間張雅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蔡承佑;竹圍工作室洪秉琦;TASA台灣藝文空間連線陳威儒;台北市立美術館林靖恩;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柯人鳳、林千郁、徐涵羚;阿波羅畫廊柯子倚;張品杰;蔡欣穎;黃襄;譚如芳。
內容摘要:
本場工作坊講師王文岳首先解釋了資料庫的概念,目前大家所理解的資料庫應該稱為資料平台更為合適,而這個平台是由「前端」、「API(應用程式介面)」、「資料庫主控」、及儲存資料的「資料庫」…等不同的單元所構成。
一個資料平台,除了軟體之外,還須有硬體來承載資料的運行,而硬體設備需依使用者及資料庫擁有者的資料使用量、使用連線流量、使用頻率以及使用目地…等因素來考量硬用的使用規格。為打造一完整的資料庫平台,現有硬體建議有以下:
-
Serverless:無伺服器運算,又被稱為功能即服務,是雲端運算的一種模型。以平台即服務為基礎,無伺服器運算提供一個微型的架構,終端客戶不需要部署、組態或管理伺服器服務,程式碼運行所需要的伺服器服務皆由雲端平台來提供。
-
伺服器主機租賃服務:向系統服務商購買雲端虛擬機器之服務,每年依租用伺服器規格內容,繳交不同需求之費用給供應商。
-
單位自組Server:單位內自行聘請伺服器及硬體維護工程師,自行購買伺服器主機並申請網址,將伺服器架設在單位之內,可自行管理方便存取,但每年需花費大量維護費用。
軟體的部份,則可以分為以下幾項做討論:
-
前端:也就是使用者在利用資料庫平台查找資料時能看到的畫面,但畫面在設計上,除了一般的UI之外,也建議各單位在實做時,若是行有餘力可聘用UX設計人員,讓前端介面在使用上獲得最佳效能。
-
資訊安全議題:2018年有480億個有問題的檔案被攔截,而資料庫收的就是檔案,管理者和單位要如何知道要上傳的檔案是否有任何問題?已停用的Flash因為被發現大量的植入惡意程式,一張GIF動畫圖片也可被植入木馬病毒,更別提一般網站上最常見的DDoS攻擊(駭客使用網路上兩個或以上被攻陷的電腦作為「殭屍」向特定的目標發動「阻斷服務」式攻擊時,稱為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
資料庫的設計:一般人類讀取資料庫的想法,是類似表格的閱讀的方式,但電腦的讀取方式卻不一樣;講者強調,資料庫端及工程師在與單位和使用者溝通協調時,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填入的值」而非「值的欄位名稱」,因為填入的值若是有牽涉到需要運算時,必需被定義為「數值」,但若不需要運算,則可將該欄位定義為「文字」。「值」和「文字」兩欄位設定在初始建立資料庫時就需要定義,無法在事後進行更改。其中,更重要的是,填入欄位的「值」必需要統一,講者在這裡以「作品尺寸」和「創作年份」為例,不同單位或使用者對於尺寸和年代的表達有數種以上,但若是欄位格式不統一,且沒有唯一值,電腦在運作時無法判讀。而以AAA標準為例,其中收錄尺寸的方式並無法最迅速的對尺寸進行檢索;而Wikidata將所有數值拆分,使所有欄位能以最大幅度加速查詢。
-
在資料庫互通方面,良善的資料格式與妥善的API設計為資料庫互通的關鍵,而非欄位或是內容。AAA雖然並未提供API可供使用,但是有提供結構化資料,因此可以直接使用,而Wikidata提供API與資料下載外,更提供可連結到外部資料庫的連結,達到真正的資料庫互聯。
最後要強調的,為什麼一個資料平台需要對工程師友善? 沒有任何一個資料平台有機會一直活下去勢必會歷經轉手、改版、倒閉的可能,這個時候系統規格書將變得非常重要。


IIIF圖像技術與史料庫應用
時間:2019年6月7日
地點:臺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
講師:陳淑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與人員:王怡清、林千郁、林文藻、林安琪、林愛偉、柯人鳳、徐涵羚、許鈺羚、彭君寧、程德匯、黃襄、謝毅弘、闕巧婷、譚如芳、吳介祥
內容摘要:
2015公佈IIIF規格公布之後,每年都會有1-2場的年會來推廣和介紹IIIF。而在台灣,科技部的佛教藝術研究,於共同研究之下開始使用IIIF圖像標準來做為研究的工具。IIIF不只用在學術研究,國外也有多樣化的發展,例如:
-
國外的藝廊會利用IIIF來製作showcase 的應用
-
表演藝術團體會拿來應用做為「舞集」的呈現。
-
東京大學及牛津大學在學術研究上則用使用被解構的呈現方式。
為何需要或使用IIIF?主要是因為藝術史數位化藝術或建構數位環境時,研究者和使用者可以利用IIIF中提供的多樣化功能來使用。
下列將簡述一般做藝術相關研究時會需要使用到的功能。
資料檢索功能:使用或研究者在圖集資料庫中要找圖時,可以增加搜尋的效率。案例:德國科隆的克拉那赫數位典藏,在該數位典藏專案中,研究者在使用時,一般功能的圖集和說明只能滿足使用者,但是研究者需要的內容是更深入的搜尋和更複雜的功能。IIIF可以做系統檢索分類來研究藏品及其脈絡、象徵意義、(宗教)佈壇方式;若研究者需要研究文藝復新時期的內容會非常的有用。或是研究者在研究時,需要進入作品、圖像或符號的第二到第三層的意義時,使用圖像學(iconology)的專有術語時。
資料格式標準化:同樣利用德國科隆的克拉那赫數位典藏專案為例,IIIF的後設資料的格式很完整。另外舉例說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一套理論和排序來製作metadata的設計。
人名資料(權威檔):可串聯到人名(作者、創作者、藝術家、研究者等)資料庫或是其它外部連結,例:wikipedia,最近幾年來國際上會使用語意網路的強化來做為外部資料參考,並使用open data或是開放鍊結來延伸檢索其它相關研究資料。當研究者在進行藝術史研究時,多半閱讀的是非印刷資料類的數位化圖檔,即便如此仍然會使用到參考文獻來引用原始出處,這個時候IIIF的metadata就可以自動產生例如chicaco或APA引用格式來供研究者使用。
-
研究者會想做圖像或資料閱讀:
第一種形式-圖像上需要直接做註解,有時候研究者觀看的並不一定是藝術創作圖像而是藝術檔案的文件圖像,例如:手稿或是信件,有些單位機構或使用者會把藝術檔案的內容文字繕打出來方便觀看和使用,或是幫藝術檔案的圖像加上註解。
第二種形式-研究者會想要檢索到特定作品時可以延伸到更多的作品。
上述的四種應用其實都有相關的規格或軟體可供使用。
為什麼要使用IIIF呢?
下列直接使用莫內的「乾草堆」為例來說明:
芝加哥藝術機構有非常完整的藝術品簡介,除了作品描述、出版歷史、策展史以及作品的來歷都交代非常清楚。除此之外,系統上放大圖像功能的細節和解析度也是考量之一。像是荷蘭,除了基本資料看完後還會有其它更多的檢索資料,可以利用搜查功能找出和原本圖像最類似的作品。但延伸檢索是要系統能做更多圖像之間的比較,像是能否將圖片併排觀看並做註釋的功能。會遇到的困難是,當圖片都在同一館所內時,要做比較併排比較是很容易的;但是若是遇到來自不同館所的典藏,研究者要如何做比較?藝術史的研究者很容易在研究上遇到的,通常都是工具的挫折。
另一種是外在的關係,兩位藝術家約好各自畫了自畫像,雖然是不同作者,但是卻可以放在同一個脈絡上做研究,因為是不同作者,畫面也不儘相同,故在系統上很難將兩件作品做比較。
講師這個時候舉例,在台灣做過一個實驗,找出一件陳澄波博物館的典藏,不給參與實驗的學生看簡介,並請學生寫下來這是誰的創作和圖像中的細節。許多學生誤認陳澄波的作品是梵谷,背景被誤認為向日葵和鳳梨。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研究者想要做陳澄波和梵谷的自畫像的研究,是可以利用IIIF從不同的館藏中找出梵谷的自畫像,這些作品都是使用可互通的系統和編碼,那就可以拿來和陳澄波的作品做比較。
也就是說「傳統藝術史資料庫」雖然擁有完整的metadata、有相關檢索功能,但IIIF可利用創作者/時間不同角度搜尋相關作品、可大圖瀏覽、線上比較或註記的功能、跨組織資料庫的瀏覽和比較(尚未有資料庫有這個功能)。
其中,講師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數位人文之後出現機構缺乏整合互通的問題,當各單位無法互通時資料即無法整合,往常研究者需要實際拜訪多個館舍以查看不同的作品圖像,但若大多數的館舍資料都可以互通,則可以增加研究效率。
而在一般的圖像瀏覽系統上,在圖像的傳輸上速度較慢,圖像資料規格的異質性高、各單位提供的畫質高低品質不一致,並無法完全符合研究者的需求,研究者所需要的圖像瀏覽主要如下:
-
高品質的圖像畫素。
-
圖像可操作性高:縮放、旋轉、明暗…等功能齊全。
-
圖像可註記功能。
國際圖像互操作架構IIIF開發了四項API以促進資源的互通,以下介紹IIIF的功能:
共享的應用程式介面規格,支援圖像互通。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資訊軟體公司等組織組成,共同建立測試優化實施和推廣。在使用者介面(瀏覽器)可由使用者自行設計開放。
優勢:
-
組合和使用來源不同的圖像。
-
降低成品:初期的建構成本高,但之後可以逐年攤提。
-
系統靈活度高。
-
可重複利用。
-
Open Source。
-
有保護機制,可設定多種使用者權限。
-
註解功能:使用W3C設定的規則。
-
IIIF有四個API可供使用:
Image API:圖像功能操作,可將圖像放大、縮小、旋轉、平移、色彩深度(灰階、全彩、負片),並可使用者不同權限來做不同設定,研究者可有更多的圖像使用功能,但一般人在瀏覽時能使用的功能會比較限制。研究者可更仔細的觀看圖像,由紋路和細節辨識圖像風格。
Presentation API:提供圖像資料和Metadata資料的儲存和使用,針對圖像佈局和結構可讓研究者自行設定,包含註解功能,可以直接在圖像上框好然後註記。
Search API:提供搜索和註釋的方式,當文件有使用OCR功能以及學者加上的註釋內文都可以使用蒐尋檢索功能,但不限於使用metadata,檢索功能包含AI圖像辨識功能,更方便研究者檢索。
Authentication API:前述指定使用者權限的設定功能,使用者的身份驗證,以及IP限制,存取資料範圍,分層限制存取資料的程度。
IIIF也開發了兩種圖像檢視器viewer,其中一種是Mirador:不同視圖,單一檢視,滾動檢視,圖庫視圖/多重佈局,支援多圖比較可以做圖像牆、註解、左側選單會做索引,類似目次;Layer可做疊圖的分析比對,類似GIS疊圖,可將原作疊上X光。
【實際案例A分享】
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復原計劃:
在數位人文研究時,當出現作品的創作者歸屬的鑑定研究不容易辨認的將況,若是利用AI圖像對比功能,則可以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來識別一批未有署名的畫作,找出作品的原作者;分析的方式最主要還是依研究者在專業上的理論知識,利用風格分析或是修復分析(例:紅外線,X光…等。)在本案例分享中,耶魯大學為了找出原作者是誰,被分析的資料必需要是開放使用,並有可共同使用的資料交換標準,即可使用Open Source的工具,及Linked Open Data來蒐集分析資料。
實際操作方式,研究者先利用IIIF中的Image API所開發出來的Mirador圖像瀏覽器,研究者使用用多圖視窗來做創作圖像的比較分析,接著再利用IIIF中的Presentation API中的研究註記功能,利用疊圖的方式疊加不同的創作圖像,並利用調整圖像透明度的功能為疊圖製造效果,最後研究者可以利用疊圖的結果來做研究比對。
【實際案例B分享】
日本東京大學及人文學開放資料中心計劃:
該計劃主要是想要比較作品的繪畫的風格,藉以推定畫師身份和畫師在當時是如何進行分工。本次研究聚焦在作品中的人物臉部表情,在日本傳統繪晝之中,一項作品的內容包含了場景間的狀況,畫中人物的動作及服飾。由於IIIF的API都是Open Source開放使用,因此東京大學並沒有使用Mirador來瀏覽圖像,東京大學自行開發利用IIIF中的Curation API來創新一種剪貼的功能供研究者使用,研究者可以將一件或多件作品中的局部圖像統一匯整到同一個工作區之中,方便研究者觀看和使用。東京大學主要是利用Curation API依特定主題做圖像的蒐集再放在Presentation API所建置的瀏覽器上,研究者就可以方便使用和瀏覽。
【實際案例C分享】
目前有許多佛教藝術資料庫,像是芝加哥藝術大學,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等,皆有在做佛教藝術的研究。佛教藝術史不同於西方藝術史的研究,尤於作品呈現方式和素材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研究使用需求,像是針對:創作材料、作品時空、作品結構空間及語意標註…等。
在研究前要先協助研究者將研究環境建置好,在佛教藝術研究建議要幫研究者架置一個包含以下功能的研究環境:時空對圖像風格的影響、雕像位置排列組合、創作主題、宗教信仰…等。主要要先建構一個好的Metadata,再加上有GIS的功能(歷史地圖)並對應結構座標;而圖像標註功能則要能標記(人像/物件/地點/事件),並將標記分類,研究者建置評論和描述。


權威檔與索引典的知識串聯
時間:2019年6月21日
地點:阿波羅畫廊
講師:城菁汝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監事)
參與人員:王怡清、王嘉文、呂紹廷、林千郁、柯人鳳、徐涵羚、張維志、楊宜晨、劉文良、蔡秉儒、譚如芳
內容摘要:
以人名權威檔為例做說明,一般來說,人會有很多的名字以及名號,填寫在metadata上面的資料要採如實注入的規則;故,當要為一畫作建檔時,必需要依作品上面的作者名稱著錄,但這個作者可能有多個不同的名字或是在這件要數位化典藏的作品上面簽下的不是本名。
但資料庫有自己的運算邏輯,所以若是研究者在這時輸入沒有存在資料庫中或不同於作者的原始姓名,則系統在資料庫中是無法找到這位作者的全部的資料。也就是說,資料庫系統中可能出現一人多名(等同關係),因為人有許多不同名稱:英文、日文、社交媒體、族語....等;或是一名多人的狀況,例如:大考中心考生資料、俗稱的菜市場名、算命流行的名字。
講師先從知名科幻小說家倪匡來舉例。以倪匡為例,他其實有多個不同的筆名,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在「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中的metadata做查詢,系統裡面記錄著倪匡的metadata,除了主要名稱(主要索引)之外,也都可以利用其他的名稱在系統中查到同一位作者的metadata。所以,當研究者在做文學史料的研究時,若是需要使用金庸的本名來做研究,以討論到金庸本人的家族背景脈絡時,也可以利用他的本名在系統中做查詢。一個設計良好的人名權威檔,也可以讓研究者把家族中的其它家族人名搜尋出來。講師再以蘇軾本人例,蘇軾本人有很多的子,號...等人名,所以如果用蘇東坡在國家圖書館的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中搜尋蘇軾的人名權威檔,則可以在系統中找到主要名稱為蘇軾的資料,而其他名稱則還包括了英譯和其它名字。接下來講師利用不同的系統中,metadata會提供不同的欄位項目來做說明,利用故宮的書畫系統來舉例,若是一樣用蘇軾這位作者來搜尋,則會出現些微和圖家圖書館的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的資料差異,由於藝術研究者在介紹藝術創作時,會先簡介作者的生平和背景,所以作者的背景資料在使用於藝術類的作者搜索時會相對重要。也就是說,不同的單位對同一個人名的描述內容會因為有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程度的內容詳細程度,依著以上舉例說明,故宮和國圖所搜尋出來,蘇軾的學經歷內容就有很多相異之處。最後,再以張大千為例,除了前述,作者可能擁有大量不同的中文姓名之外,也會出現英文譯名不同的狀況,所以即使故官和其它書目搜尋系統使用的英譯名稱有所不同,但檢索系統仍可以搜尋到張大千的metadata。
總結來說,一位作者會有許多不同名稱:本名、筆名、譯名、字、號、室名、別號、官名、廟號、諡號、封號、法名。而一個資料庫系統是否可以用這些不同的名稱找到同一個人,則是判定該資料庫是否為一個好的資料庫的依據,故一個好的人名權威檔是需要很多時間來建置。
接下來,講師將以一名多人來討論metadata在實作上的應用:在同一領域中或是單一資料庫中,或許同名同姓的人並不多,但若是在跨領域或是跨資料庫的情況之下,將不同的資料庫共同匯入之後就會發生姓名大量重複的情況發生。以國圖的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中搜尋張大千為例,在中醫學和土木工程學中也有同名同姓的人,講師利用該情況來討論權威檔的主要功能:
-
資料的一致性
-
資料的可辨識性
-
可節省檢索時間
-
節省修改紀錄的時間(一百筆的張大千作者資料,會再串聯到權威檔,不需要重複輸入其它名稱。)
-
節省電腦的儲存空間。
在釐清人名權威檔的概念之後,講師將介紹幾個國內外常使用及建置良好的資料庫中的人名權威檔:
人名權威檔系統介紹-國內
-
臺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 - 國家圖書館(SMART) www.ncl.edu.tw
查詢方式:以藝術家劉其偉為例,國家圖書館將藝術家的得獎紀錄也一併填入紀錄之中。若是藝術家有出過畫冊並且申請ISBN並將實體書目送國圖則國家圖書館會將畫冊之作者資料歸檔到人名權威檔之中,使用者可以利用國圖之中的人名權威檔下載資料到轉存回自己的資料庫使用。
-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 中央研究院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
收藏明清兩代的人物。
-
明清與民國檔案跨資料庫檢索平台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c/archive/archivekm
中研院會在名稱後面例入資料的出處,因為該資料庫系統是中研院和故宮一起做的研究,所以會再加上關聯,也就是把人名的相關家族人士都例入資料,相關連結都可以連續到CBDB的人名權威檔。
人名權威檔系統介紹-國外
-
VIAF 虛擬國際權威(規範)檔:利用VIVA查詢張大千,其中特別提到的功能是Preferred Forms,這是指有上傳張大千人名權威檔的國名,點圖可以看各國之間互相參考關聯。https://viaf.org/虛
-
AAT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即使在getty中輸入中文字也可以搜尋到張大千的內容,裡面有一個特別的欄位是角色,以Getty張大千有藝術家,設計師,畫家,蒐藏家等職業稱號。https://www.getty.edu/research/tools/vocabularies/ulan/
在建構資料庫時,未必只有人名權威檔可供使用,還有其它的名稱權威檔,例如:
個人名稱權威檔:本名筆名...(如同之前介紹)
團體名稱權威:不管是全銜,簡稱或譯名,都可以搜尋到。
地名名稱權威:新北/台北縣(舊名新名都應該要可以搜尋的到)。
最後,簡單的介紹有關後設資料:
後設資料與後設資料標準簡介
後設資料的類型:
-
資料結構:名稱,作者,時代等資料的格式。
-
資料值:今天所介紹的權威檔。
-
資料內容:資料庫建置單位依著錄規範輸入的格式。
講師接著利用故宮的著錄規範做介紹,會利用著錄規管的主因是為了避免在輸入資料庫的值時,每個輸入資料的使用者對同一樣物品或是符號的解釋或說明不同,故輸入時統一用著錄規範來輸入,也就是說著錄時要利用比對表來填寫控制詞彙。
控制詞彙(代碼表)control vocabulary和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來表示:一字多義或一義多字中等同關係的控制。
索引典表代:上下及關聯關係的控制。


從照片到圖集─圖像著錄規劃與實踐
時間:2019年7月23日
地點: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會議室
講師:林千郁(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副研究員)
參與人員:王文岳、王怡清、呂鎮宇、杜珮詩、林文藻、徐涵羚、許鈺羚、蔡秉儒、林珈萱、趙克涵
內容摘要:
現在的資料庫都是數位化,在欄位的增加和資料內容的豐富性上也會相對的增加。以故宮的資料庫著錄規範來舉例,基本上資料庫中的欄位大致相同,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著錄規範來和台灣做比較,主要的資料欄位跟故宮是大同小異。ARTSTOR的資料庫系統的著錄資料欄位,由於ARTSTOR並沒有擁有這些作品,所以會多出幾個欄位是介紹每一件作品的版權及出處。所以其實資料庫雖然是沒有通用的欄位,但是還是有相關的資料庫欄位的著錄規範可以做為建置資料庫時的參考。
首先是都柏林核心。他是起源於1995年的一場會議,其會議目的是:
-
加速電子資源的整合與組織
-
增進網路資源的找尋與檢索精準性。
都柏林核心結合了圖書館界與資訊界,制定一套描述電子資源的metadata。他有四項原則分別是:1.簡單易產生或維護、2.通用易瞭解的語意、3.全球通用、4.彈性高。
都柏林核心大概有15個欄位,像是題名、作者、出版者、資源類型、資源格式等,由這些欄位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都柏林核心很適合使用在圖書資料的儲存上。可是如果放在藝術品描述中可以使用,但有些欄位則會不知道該怎麼使用或是填入。
第二個是CDWA,藝術品描述類目。他是由Getty的藝術資訊小組於1990年代初期所研發完成。CDWA提供了很多名詞的定義,以作品為本位,包含藝術的故事。特別說明,CDWA分主項目和次項目,主要有27個主,總共會有200多個欄,比起前一個機制是稍微複雜一點。
使用CDWA最佳的中文系統範例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檢索系統。大項有二十個,每個大項又有小的細項,共有三十幾個欄位在使史語所的檢索系統上使用。因為他們都是使用古文物跟CDWA當初建置的目地是一樣的,所以在使用上,史語所的檢索系統是非常地適合。
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圖像,這些圖像不單單指藝術品,還有很多其它的影像。當圖像呈現的不只是藝術品,而是複製品時,在著錄時會有什麼樣改變和不同的輸出方式。
首先講師利用「最後的晚餐」這件作品,首先要釐清的是,我們在看的這件作品,或是複製品、出版品、數位出版品...?當使用者腦中開始出現這些疑問題,就必需要去思考,在圖像著錄上需要什麼樣的著錄欄位,要如何填寫這些欄位才可以讓使用者清楚地知道,這件作品到底是原作或是出版品?
首先利用Arstor的檢索資料庫來查找,先查到達文西的自畫像,欄位裡填寫的創作者是達文西、作品型式是繪畫、尺寸也是原作的尺寸。但當我們查找「最後的晚餐」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欄位中除了達文西之外還附上了出版者的姓名,下列的出版日期和尺寸也是出版品而非原作品的尺寸。在看完上述的著錄時,可以看到著錄的子項目中有特別針對出版品的內容做描寫。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圖片」做為一個載體,他不只是紀錄藝術品(與其複製品)而已嗎?若是有其文宣品?宣傳折頁?公文?手稿?書信?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現在以畫廊的史料庫來當作範例,這項資料其實是「葉竹盛個展」的邀請卡,創作者寫上畫廊的名稱似乎沒有問題,因為這是畫廊設計的邀請卡,但是地點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因為在地點的欄位中填寫的是「上海美術館」,基本上無法確定,是這張邀卡收藏在上海美術館或是展覽的展出地點是在上海美術館?經由描述內容確認這張邀卡載明的地點是指當初展覽的地點而非收藏這張邀請卡的地方。
再以亞洲藝術文獻庫AAA來舉例,資料也是邀請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AAA在輸入這張邀卡的資料庫時,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有一個欄位「相關事件」在這個欄位中是填入了這張邀卡的展覽,而在他的子項目中則是填入了這場展覽的相關資訊,展出的日期、場地、藝術家和展名等資訊。
以藝術品為本位,去蒐尋整個藝術品的週邊資訊,但在輸入文宣品的時候會發現文宣品沒有辦法自成一個脈絡或主軸,邀卡比較像是一個藝術品或展覽週圍的材料;如果沒有這個展覽的事件,這件文宣品將會沒有脈絡可以依附。所以如果把邀卡文宣品本身當做一個項目為主,在著錄時會無法完整的紀錄資料本身的來龍去脈,而失去了藝術史料庫檢索的原有目地。
接下來,第三個問題「當攝影技術還可以作為創作媒材,這些「照片」應視為藝術作品亦或是事件附屬的物件?
攝影本身可以用來當作創作的媒材,但是攝影也會用來紀錄藝術創作,側拍作品和展覽現場的狀況,而這些拍攝出來的影像,在著錄上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以北美館為例,攝影作品的紀錄非常簡略,相較於ARTSTOR,除了有更詳細的欄位之外也多加了一個地點的欄位,指的是在那裡拍攝的,在下面的欄位中,還有一個是收藏點,所以可以很精確的知道,地點指的是拍攝的地點。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面對攝影作品時,還是會將攝影作品當作一件藝術品,並且以藝術品本位的角度為核來蒐尋週邊的資料著錄。但若是這件攝影單純只是一個做為紀錄的影像,而不是藝術作品時,資料欄位要如何做著錄?以畫協的史料庫為例,一張2010年的台北藝博的紀錄照片,嚴格來說這只是一場活動的紀錄照片。跟前面提到的文宣品一樣,我們在輸入這件作品的著錄時,應該要以資料本身來輸入,而不是資料裡面呈載的事件本身來著錄,所以在實際資料呈現上會顯得很奇怪。再參考ARTSTOR裡面紀錄的展場照片,可以發現不是以這張照片來寫的著錄,而是被紀錄的展覽本身為著錄重點,今天資料要呈現的是攝影作品或是展覽的附件,而著錄的內容和方向會很不一樣。
最後,工作坊講師的建議:對於不同的資料庫著錄規範,都柏林核心是很好入門和高彈性適用不同目地的一種著錄規範;相較之下CDWA的欄位雖然符合美術作品的使用目地,但是欄位數過大,有些欄位的使用方式不明確,相對來說更適合研究者來使用,因為CDWA需要大量的研究團隊和資料來搭配欄位來使用。如果要入門建置檢索資料庫,建議要先思考史料庫的定位,要蒐羅那些作品,和資料庫的目的。前面舉的第二和第三個例子都是畫協在建置史料庫時遇到的問題。要去判斷蒐羅到的資料的類別;最後,去評估史料庫的定位和設計適合自己的著錄規範。
額外說明,畫協的史料庫目的比較偏向紀錄產業史,注重在紀錄產業活動中的資料和內容。所以會有很多畫廊生命史的記傳體,但這要看了很多人的故事才會知道實際發生的事情,最後檢視手上的資料,比較多是展覽的資料,偏向展覽史,則是類似編年體;若只做編年體則會讓單一事件顯示的相當薄弱,只是日期上發生的一件事。所以在事件上加強了厚度,像是利用文宣品、圖錄等資料,讓單一事件的厚度增加。為了要建構產業史,在蒐集資料上要找尋很多的事件,蒐集事件週圍的材料,所以在這樣的思維之下,該資料庫會以事件為主軸,再去用週圍的材料去填補事件上的空缺。


著作權利的基本概念及創作應用-兼論CC授權及其他公眾授權模式的複合式處理
時間:2019年8月22日
地點:夾腳拖的家
講師:林誠夏(開放文化基金會,法制顧問)
參與人員:王文岳、王怡茜、丘慧君、李其曄、林千郁、林文藻、柯人鳳、許鈺羚、黃資芬、黃馨平、楊政憲、楊靜、葉杏柔、蕭雅文、譚如芳、吳𧘌喻、呂鎮宇、陳威儒
內容摘要:
講師由何謂開放授權及國內開放授權之延革為起頭說明,並將今日工作坊的重點放在著作權之基本解說、案例、及現行國際、政府機關及各行業之中開放授權之案例及處理方式。
《開放授權》
講師先詳述台灣各縣市之數位資料授權方式,新北政府原用以CC方式授權新北市政府之公開資料,但隨著「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的設立和使用,六都直轄市都已逐漸使用「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取代原有的授權方式;故現今中央及六都提供資料給民眾都是使用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
資料開放授權最早的起因源自於韓國設立了一個資料中心,針對一些特定的資料,若是該資料是對韓國產業經濟或是韓國的公開名聲有的正向的影響,則召開會議來討論是否公開發佈;不只侷限使用於國家的形象以及產業經濟,公眾授權的影響已逐漸進入文化領域,特別值得參考的是歐盟,PSI Directive / Open Data Directive,講師在此也建議本案例是最值得台灣的文化界去參考和使用。在美國,則有OPEN Government DATA ACT 促使聯邦政府將授權的資料成為開放、公開、電子化與必要的政府資料,DATA ACT有下列三項特性:
-
開放授權:無額外法律理由政府資料採開放授權提供。
-
監管機制:公務資料不欲釋出會預管管理局。
-
機器可讀:開放格式、開放標準。
接著講師討論有關歐盟的資料開放授權規定,「SI directive / Open data directive 」(公部門資訊再利用指令 / 開放資料法律指令)主要是挶束參與歐盟的各國政府,而非人民,各國代表可以投票參與,該規定要求歐盟各國將內容修法成符合各國之法律條法以供使用。在2003年時,最主要只是要求政府提供數值性資料公開,但在至2013年時,將施行對像指向美術館和博物館。由於歐州的館藏年限都已經過久,並不適用著作權保護,所以在規則中也要求各館館藏的數位文化素材可以供使用者二創,該規定擁有以下特性:
-
開放歷史文物館藏(美術館、圖書館、典藏機構、博物館)
-
邊際成本:作為提供計費的基本原則。
-
機器可讀:開放格式、開放標準。
回到今日的主軸,網路世代的藝術創作必要理解著作權,也必需要妥善去處理授權和被授權關係,而創作者必需要去瞭解的是,開放授權不是一種對被授權者的恩賞,而是一種競爭手段和模式,在這裡講者舉了兩個實際的案例供學員理解和討論:
案例A:
thingiverse 3D是一個公開分享的3D列印模型檔案的網路平台,上傳的檔案多數是商業廠商提供小型的模型讓使用者去試印,若是實際需要使用,基本上廠商都會有解法方案供使用者商業使用;也就是說廠商釋出的是小型或是周邊的列印模型檔,當使用者在實際列印操作後,試用的狀況良好,則可提供更多商機,而這些試用品的成本,只有上傳列印檔所消耗的費用。
案例B:
長久以前,個人電腦的兩大作業系統就是微軟和Linux彼此對立,但微軟在多年來抵制Linux之後,現在已經是Linux fundation中的一員,長期的抗戰下,微軟發現Linux由於此開放原始碼的特性,讓許多知名軟體商共同投入建置,Linux曾分析過的核心的修改有多少貢獻者,除了志工之外就是red hat , intel , 德儀...等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利用彼此合作的Linux系統創造出更多利潤;因而迫使微軟重新改變選擇擁抱開放原始碼,除了加入Linux fundation之外,接下來微軟也買下了Github(GitHub是透過Git進行版本控制的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GitHub同時提供付費帳戶和免費帳戶供使用者使用。),而除了因為使用者的遷徙度很低的office不開放原始碼之外,其餘的作業系統和軟體也都逐漸走向開放原始碼。
講師在工作坊中一直提及除了著作權和開放授權專業知識外,相當重要的觀念:開放資料並不是危害創作者,而是要利用開放的方式來推廣自己和作品。
《著作權》基本概念、授權態樣以及活化應用:
由於著作權是歸類在智慧財產權之下,故一併討論其它廣義的智慧財產權還包含如商標權和專利權:
-
商標權trademark:
-
專利權patent:發明、設計。
-
著作權copyright(版權):the right to do the copy,複印的權利,因為範圍擴及的很大所以不再叫版權。除了香港,其它國家都由版權法改成著作權。
積體電路布局,植物種苗、營業祕密法,
《何謂商標》
文字,氣味,口味都可能成為商標的一部份,那何時會有侵權的狀況發生?
講師在此舉例:大陸的山寨KFC,或是台灣的85度c咖啡,都有同業使用名稱相近或配色相同的店名,使在同一個商品的行業在商品商標被消費者誤認。
-
商譽
-
辨識性
-
同一行業別禁止混淆。
而商標權每十年延展一次,繳規費即可展延。
《何謂專利權》
具有專利性
-
技術性:每次依照步驟製作和執行的結果都一模一樣。
-
創新性:以前沒有發明或是和舊有發明但具革新性。
-
商用性:可用在任何一領域內商業模式上,但若擴散範圍太大的話會影響其它商業模式。
專利有三種:
-
發明專利
-
新型專利
-
設計專利
商標和專利要在營利環境才啟動的權利防護。
《何謂著作權》
創作保護主義:專利和商標都需要到智慧局登記,但是著作權不用基於創作保護主義並不用進行登記,故作品於創作完成時,則創作者已自動取得著作權利之相關保護內容,不用登記也不用繳費。(備註:營業祕密也不用登記。)所以,只要是人類的精神創作,都會受到著作權的保護。所有網路可及的素材,也往往都受到著作權保護,雖然保護時間很長,但還是有一個效期。
-
自然人著作:作著者生命存續期間後50年。
-
法人著作作品:公開發表後50年。
-
短期著作:攝影,視聽錄音及表演較短因容易去傳播和散佈,所以保障期間較短,為50年。
-
作品公開發表後:美國與歐州的保障期間是70年;日本的動畫有70年,但日本其它創作則是50年。主要原因是因為智財權在訂定年份時會依進出口的數量做判斷,入超的年份短,反之出超則訂定年份長。
著作權重製,出租,散布,改作(翻譯,精簡,要看到原來的作品才能),公開傳輸(上網),公開傳播,公開上映...
許多人都會因為作品被重製和散佈為捍衛節目而提起告訴,但講師在這裡提出了一個例子是因為忘了放上版權說明而造成大量散佈。
舉例:一部電影「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在1970年前美國著作權需要登記,而這部電影有正式去登記,但是在剪接時剪接師把標誌頁剪掉,所以觀眾以為是沒有授權,影片被偷拍而後散佈,所以造成了病毒式的傳送,整部片的工作人員因此而獲得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前述講到國內的著作權內容,接下來講師談到在著作權中《伯恩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法語:Convention de Berne pour la protection des œuvres littéraires et artistiques),簡稱《伯恩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的國際公約,而伯恩公約的修訂,各國才去依各國法律去調釋:
-
未經授權之重製利用是發生於特殊之情形。
-
不妨礙原著正常利用。
-
不待不當損害人之合法權益。
依據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以及「相同方式分享」四個要素,共組成六種條款。以下為此六種條款之使用條件簡述:
依據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以及「相同方式分享」四個要素,共組成六種條款。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姓名標示─禁止改作、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OpenGLAM」 Open 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
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創作在於基礎,充份的授權。擅用公眾素材。
以下介紹國外知名的open glam網站,像是:Europeana collections、Cleveland Museum Of Art ,The MET….,國外的公益機陸續積極釋出館內的素材。雙重標準的問題在於博物館都主張具有著作權,萬一有一天使用到民眾的資料時也可以反訴。
《工作坊案例綜合討論》
案例A:
攝影上有肖像權和著作權問題,著作權是保障創意,所以著作權是拍攝者。以婚紗照為例:行政院有修法定型化契約,付費者得到著作權。
但遊行照呢?
公開場合的攝影,人格權會受到壓抑,自暴為公;由於在民法18,19條中的人格權,沒有條列到真正的肖像權,所以若是照片被改成侵害人格權的狀況,則會出現肖像權的問題。但如果拍攝地點是在私領域,則需要被攝者的同意。
案例B:
朱銘美術館賣出之雕塑作品,該作品上的物權和著作權被建商買走之後,建商使用購買的作品攝影當作建案的平面宣傳使用,朱銘美術館因著作權而和建商訟訴。
案例C:
Wikipedia維基百科和博物館訴訟的案例。
討論:本案例指出不代表附出處就可以主張合理使用,因為wiki是上傳原著作高解析度的影像,但國立博物館是公單位主張流量要公開,而且是找專業的攝影師翻拍,所以有著作權的問題。


數位時代下的檔案館—多媒體藝術典藏的嘗試與思辨
時間:2019年10月18日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藝術講座區
舉辦目的:
檔案館可以認為是圖書館的延伸,除了典藏書籍之外,更收羅文件、照片等物件,多面向的保存事件周遭的材料。進入數位時代之後,資訊的搭載與傳遞,不須大量倚重物品,對於物質性材料的討論逐漸降低。相對的,資訊呈現的方式與當下氛圍,也慢慢成為議題的核心。此時,藝術創作也進入數位化時代。多媒體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相當多元,其作品典藏與再展出的方式,亦不斷引發討論。面對實體典藏品逐漸變少、數位作品不斷增加,數位時代下的檔案館將面臨截然不同的典藏品與收藏形式。如何保存、詮釋數位藏品成為檔案館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次講座將從攝影、影像與聲音收藏為切入角度,以檔案館營運實例,討論數位時代下數位藏品的典藏嘗試,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思辨。
內容摘要:
場次一
Videotage(錄映太奇)在1986年成立,肩負三樣核心使命,一是記錄文化與社會歷史,讓不同層面的庫藏互相對話,二是服務多元客群如藝術家、學生等,三是透過教育、線上資源等傳遞與擴展我們的庫藏。Videotage的庫藏主要以各種標籤為基本架構,但最近出了不少問題,因為他們太過模糊(12項),在檢查方面也有疏漏。他們的標籤系統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大分類、描述關鍵字與藝術家編輯的標籤,藉由這些標籤,可以看出藝術家如何回應一些社會事件與運動。但是這樣收錄的缺點是資料量過於龐大而且難以理解或找尋,也因此他們近年開始使用了一些開放的資源如DublinCore對影音的字詞分類與Collective Access能夠自動轉換成分類標籤的資料庫等。當然,這些標籤也需要客製化成機構適合的類型。
VideoClub成立於2005年,專注在錄像或創意科技上。VideoClub沒有典藏、沒有空間,但會跟其他組織(如Videotage)合作。VideoClub國際的計畫跟他們合作逾六年,而其中一個大計畫〈彼岸觀自在〉系列是希望避免以西方策展的角度來選擇作品,來討論香港與英國的關係。此外他們也在第二期的計畫裡討論香港的時事,並藉此傳達到亞洲甚至國際的觀眾。在第三期的作品中,VideoClub利用Brighton大學的資源策展,十分具有挑戰性,同時也發現面對面交談是能實際接觸的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彼岸觀自在〉系列計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用雙語的方式呈現,而能接觸到英國以外、台灣、中國等地的觀眾。VideoClub也曾獲得日本的補助,典藏日本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融合了動畫、次文化等等更加不同於之前風格的作品,帶來新的刺激。此外,他們也另外在台灣典藏了一些錄像作品,在藝術節、車站等展演場地展出,形同踏出了舒適圈。〈光圈〉是VideoClub與上海合作的計畫,但並不是公部門贊助的計畫,透過跟學校、私人美術館合作,這種鄉土交流也能提升多元性。他們發現在中國的工作並不是那麼有結構,也不太有金援,但也更需要彈性,畢竟如果在一個國家發展專案,就有必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
在地實驗從事數位協力與製作工作,他們是開放、分享的,不是為了收藏;不是專題導向,而是以與藝術家之間的個人情感連結為動力;將影像當作工具而不是科技修復—這是他們與這次主題間的關聯。他們與很多實驗劇場合作,也取得一些藝術家音頻的授權,因而得以公開播出。資料庫不是在地實驗的主要業務,他們更常從事數位藝術的製作。在2016年後開始有典藏影像公開放映的活動,而藉由這些活動嘗試聯絡到當事人,拼湊當時事件的樣貌,在地實驗發展了一連串對不同劇場展演藝術事件的典藏。同時,在地實驗也邀請藝術家以這些歷史影像為文本進行再創作,這些實驗其實也幫助他們回過頭來反思可能的數位典藏方式。
場次二
聲音掏腰包是2008年成立,推廣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扮演宣傳、教育與收集的角色。同時他們也希望幫助創作聲音藝術的藝術家持續探索與創造。聲音圖書館是他們其中一個計劃,因為他們發現聲音對觀眾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除了關注聲音外更辦理許多活動跟聽眾互動,希望藉此加深他們對聲音藝術的興趣與理解。聲音掏腰包認為聲音之於人是一種偶遇,每個人都可以是聲音的收集者;他們同時也希望呈現藝術家是如何用不同媒介收集聲音,並邀請採集者捐贈給聲音圖書館。聲音圖書館不單純收集聲音,也希望結合不同領域——如詩或其他文字——呈現給聽眾,並且互相學習。聲音掏腰包其他計畫包括關注市區發展,藉由田野採集訪談,研究甚至模仿聲音在歷史中更迭的脈絡。在聲音圖書館的網站中,更提供了聲音採集與創作的線上課程,鼓勵有興趣的人參與。
立方計畫空間位於公館的巷弄,成立於2015年,定位在當代藝術策展與現代聲響文化的研究,致力於討論脈絡中的現象與作品。不管是什麼聲音、再怎麼微小,都能鳴放向世界發送,也能錄成錄音帶或唱片留給未來世代,但這些科技都使人和聲音的創造者隔離。聲音的本質,與聲音的留存,都是立方計畫空間的關注點。他們也曾舉辦講座邀請樂手、行動者、藝術家、研究者、學者講演自身觀眾與經驗,也曾在2011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影像檔案解嚴後的兩個聲響文化歷史片段「噪音運動」與「異議歌曲」展現一群藝術家、樂手以發出聲響作為對主流政治的抵抗。立方計畫空間也策劃許多聲響展覽諸如嘉義聲音再生計畫、樂隊文件展、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等。「聲軌」是立方計畫空間將台灣聲音藝術的歷史脈絡歸納彙整的線上資源,透過文字雲、時間軸等提供使用者認識、探索聲響文化。


推動台灣藝術史料庫聯盟
台灣藝術史料庫聯盟合作計畫說明會暨初步共識會議
時間:2019年4月19日
地點: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會議室
出席人員: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理事長經新、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林理事長文藻、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謝秘書長毅弘、台北當代藝術館張副館長玉漢、TASA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陳秘書長威儒、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陳怡君、竹圍工作室張駐村經理筱翎、竹圍工作室許專案研究員祐綸、竹圍工作室董專案研究員佳昀、李梅樹紀念館李館長景光、李梅樹紀念館資訊組王召集人文岳、新樂園藝術空間張總監雅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游秘書長文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蔡理事承佑、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張監事凱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陳監事雅玲、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柯執行長人鳳、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林副研究員千郁
會議摘要:
場次一
會議邀請藝創工會、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竹圍工作室、李梅樹紀念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臺北國際藝術村等單位,說明計畫案的緣起與規劃內容,共同商討日後的合作方式。
-
各單位自我介紹與資料庫需求
-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林理事長文藻:工會藝術家有視覺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希望可以建立史料庫中藝術家「Yellow Pages」的概念,讓彼此可以找到需要的藝術家。
-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謝秘書長毅弘:希望可以有個網頁介紹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以便交流。
-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陳怡君:帝門基金會有機構典藏文獻計畫,記錄帝門30年所舉辦的展覽相關資料,以及進行數位化、建構史料庫,並希望可以與進行20年的藝評資料庫作串連。
-
竹圍工作室張駐村經理筱翎:竹圍工作室即將進入25年,正在研議如何突破資料整理階段,並追蹤藝術家工作及近況,做進一步資料應用。
-
竹圍工作室許專案研究員祐綸:希望透過資料整理,了解藝術家跟藝術單位、藝術空間的合作關係。
-
新樂園藝術空間張總監雅萍:。新樂園有許多藝術家還在從事藝術創作,藝術家部分活動也跟新樂園有所重疊。新樂原本身也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包括新樂園運轉的方向會隨著國家計劃、機制而有所改變。
-
計劃介紹
-
聯盟緣起介紹
-
-
工作坊:
-
首先兩場關於「權威檔」與「索引典」的討論。權威檔是史料庫常碰到的樣式,而索引典則是在史料庫背後,擔負名詞統一、各名詞間聯結的重要工作。工作坊除了介紹何謂「權威檔」與「索引典」,並更近一步討論「藝術家人名權威檔」可能需要的著錄欄位。
-
之後兩場工作坊是關於圖像方面。「IIIF」格式為國際圖像互操作架構標準,讓使用者對網站中圖像進行協作,以補充或校正網站內容。工作坊將解說什麼是IIIF格式,它在我們日後的合作中可能的應用。另一構想是「圖庫共享」,就是一張圖片可以多次出現在不同的檔案當中。因此將要討論,在共享圖片的情況下,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應該要怎麼經營圖庫,以及建立圖片相關檔案時,應該要設計怎麼樣的欄位。
-
最後一場工作坊將討論線上資料庫之「著作權問題」。
-
下半年工作規劃:
-
舉辦第二次共識會議並成立「台灣藝術史料庫聯盟」,討論合作項目的細節以及工作時程。
-
舉辦館際論壇,邀請各單位史料庫工作人員,前來館際論壇主講關於建立史料庫、經營史料庫、以及收藏相關材料時所面對的狀況,還有他們的解決方式。
-
舉辦「專家會議與定期聚會」將聚集史料庫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分享工作經驗以及討論之後工作規劃。
擬定合作內容、工作計劃,安排「史料庫人員培訓課程」,增進有興趣從業者的背景概念與知識。


台灣藝術史料庫聯盟定期聚會
2019.08.29定期聚會
時間:14:30
地點:夾腳拖的家
與會成員:畫協產經執行長與研究員、李梅樹紀念館文岳與兩位工程師幾一位專案經理、TASA兩位秘書、藝創工會秘書
討論主題:
-
TAAA網站—WIX網頁。
-
-
-
李梅樹紀念館文岳提案:明年紀念館與新樂園都是25周年,原本想做兩個空間的展覽,後來雅萍提改為研究案,因為替代空間(如新樂園)跟藝文空間(如美術館/紀念館)的資料非常少,希望可以加入畫廊端材料,一起共同做一個三類藝文單位的展出史。時間區間為1985年以後至今,資料呈現方式為整理成冊線上出版。
-
產經目前畫協有一萬多筆畫廊的資料。藝文空間要定義明確,包含博物館的話獨特性可能被稀釋,但李梅樹算私人博物館(自從博物館法通過後),畫協這邊再評估要如何分類。
-
聯盟實際運作形式還不確定,也有可能變成國家文化資料庫內容之一。
2019.11.07定期聚會
時間:16:00
地點:夾腳拖的家
與會成員: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林千郁、李梅樹紀念館范紫蘭、維基媒體協會王則文、維基媒體協會王文岳、Lightbox曹良賓、TASA林文藻、新樂園張亞萍。
討論主題:源自於九月初畫廊協會參與維基課程,了解維基有提供資料庫後台的服務,符合畫廊協會目前從事年表工作需求。希望集合大家手上各有的資源,齊心協力完成資料上線、共享與討論的概念。討論概念的可行性與會碰到的問題,與聯盟未來的發展方向。
-
聯盟成員可以將資料也放入維基後台裡,做一個前台去抓資料。
-
盡量把資源都投入wikidata,資料出來會具有格式化,也容易轉成pedia。後續配套都可再討論。
-
主要以「事件」為主,格式、描述等等細節問題,都可以再討論、解決。
-
將近代藝術常用的媒材名稱轉譯成中文。
-
聯盟將於2020年底結束,聯盟網站還能呈現什麼?先以新樂園為主,用維基的方式呈現,作一個示範案,舉辦相關展覽。。
-
當「條目」出現(建好),對未來研究者來說是有用的。
2019.11.11定期聚會
時間:11:00
地點:夾腳拖的家
與會成員:藝創工會許鈺玲、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柯人鳳、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林千郁、非池中網陳晞、TASA林文藻。
討論主題:聯盟由不同屬性的單位組成。因在準備建置資料庫的過程中,發現資料庫收藏都是以各自館藏為主,較為分散。所以希望集合大家手上各有的資源,齊心協力完成資料上線、共享與討論的概念。在9月初畫廊協會參與了一場維基媒體協會主辦的工作坊,了解維基有提供一套後台系統的服務,可以符合畫廊協會資料庫的需求,故達成合作案。此次會議便是向聯盟成員說明畫廊協會與維基媒體史料庫合作案,討論聯盟成員對合作案的看法與意向。
-
需要從三個面向討論今日的議題:a.美術館方需要思考維基的詮釋資料的系統是否能符合美術館的典藏需求?是否能聯接本來的數位化系統?b.協會方因為有自己的考量所以目前決定使用wikidata這套系統,但仍要去思考必要性為何?c.聯盟的初衷是希望資料能「有限度」的互通,那wikidata是否能符合這項需求?
-
資料庫後台可分為四個類別:a.事件資料庫,像是各種大小的展覽、藝博會等;b.空間資料庫,畫廊或替代空間、美術館等;c.人物群體資料庫;d.重大事件資料庫,偏向突發事件並留有許多文本,如華藝案。前三個事件、空間、人物在加上時間軸已經可以交織成一個較完整的網狀、互相聯結的事件,而第四個重大事件則是為了彌補不足之處。
-
聯盟最大的目標是能互相共同編輯、建置資料,而維基能夠符合這項需求,也能夠提供欄位填寫的訓練課程。目前新樂園也偏向採取維基這套系統,之後資料一起建入後台,在各自的前台網頁都能抓取到更多的資料事件,達成資料共享的目標。
-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去後台上資料,如果發生同一事件、同一個條目有不同的著錄、解釋的狀況時,該如何解決?參考wikipedia,在描述時一定採取中性的詞彙、語言去描述。需要有人去把關,類似編輯委員去討論爭議性的問題,也有利後續聯盟成員之間互相的交流。
決議事項:下次會議討論共同前台介面的提案。需要安排史料庫的相關課程,讓聯盟成員更投入史料庫的建置與了解檔案詮釋的重要性,成為一個定期的聚會與課程訓練,並做講師與課程規劃,下次會議討論。
拜會相關單位
拜會北美館研究組
時間:2019年5月16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與會人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廖春玲、林靖恩;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柯人鳳、林千郁、徐涵羚。
拜會內容:
-
可以先以藝術家為主軸,逐步整理藝術家的相關檔案,像是藝術家展覽經歷等。
-
結合其他團體做聯合資料庫之前,應該先建立自己的史料庫。
-
在製作史料庫平台時,應提出自館對於史料庫的需求,進而與資訊技術人討論。
-
關於雙語化,目前北美館所藏的檔案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雙語化。有些是因為年代過早,當時並沒有英文翻譯;另一個是因應專案性質不同,而僅有中文檔案。
-
數位典藏最大的問題是清理圖像的授權問題。關於論壇授權方面的議題,除了圖像授權之外,還有moving image方面的授權須要考慮。
產經拜訪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時間:2019年5月30日
地點: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與會人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熊鵬翥、陳怡君;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柯人鳳、林千郁、徐涵羚;TASA 藝文空間連線林文藻。
拜會內容:
-
進一步討論詮釋內容及欄位後可請各個聯盟組提供人力,注入聯盟的力量,活化資料。透過和美術館的聯結,讓資料更具有權威性。
-
已整理了畫廊產業史,事件型和展覽型的資料,還在進行資料詮釋。想要用資料庫發展畫廊及藝術家的關係。畫廊產業史協會將持續認養,但藝術家的資料需要有人。希望能整合藝創公會、視盟、帝門在做檔案的資源和能力。
-
藉著資料庫讓產業和產業職務更加多元。
-
畫廊及藝術家資料庫可運用到鑑定鑑價上,同時也可建立台灣藝術家的市場基礎。
-
產經研究室著重的是方法論和檔案的權威性。權威性的三個要點為真實性、完整性、 正確性,這三點需要透過研究人員運用研究方法構成,用這標準去降低錯誤。
-
Maintenance 很困難,除非藝術家主動提供更新資料。其他的週邊資料相對簡單整理。帝門較是文字整體的搜尋,而不是欄位的搜尋。帝門的藝術家人名權威檔有人名、學歷、個人展覽資料。
目前藝術家資料庫的完整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找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格式,基本的架構需一致,細節由各單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