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 in ARTS
企業經營的核心目標,不僅要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還須兼顧社會中各利害關係人利益,並奠基於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礎上。企業藝術收藏的企業社會責任面向甚廣,包含對在地藝術家的支持、藝術史的梳理、歷史文物保存與修復的責任、公眾藝術教育的推廣等。然而對於企業來說,雖然能理解藝術的效益,但這些藝術所創造的價值在傳統的財務評價模型中往往都被忽略,導致目前沒有企業能具體「量化」其效益。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自2012年開啟「藝術經濟力」之研究專題以降,出版德意志銀行與BMW兩項企業藝術經濟力個案分析後,於2017年進一步提出「CSR in ARTS」之藝術文化新模式,探討企業藝術收藏如何協助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並發展SROI作為藝術替企業帶來的效益與影響評估之應用。
市場訊息 [亞太區企業藝術購藏現況]
藝術品除了成為企業資產配置的選項,連帶為企業品牌形象建立,進而達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調查發現,綜觀亞太區企業藝術收藏現況,以日本最為盛行,60%的日本企業成立私人美術館,另有27%企業捐贈藏品予美術館。相較之下,2006年台灣藝術與企業合作平台啟動國內藝企合作的機制,至今國內相關配套措施基礎薄弱,企業藝術收藏風氣未開。
本文收錄於【亞太藝術市場報告2016/17】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 型態繁多,以藝術為主題的案例在歐美並不少見,其中企業藝術購藏除了讓藝術品成為企業資產配置的選項,連帶為企業品牌形象建立,進而達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中社區貢獻、文化教育推廣等面向。如何跳脫單純「藝術贊助」的模式,並朝著對企業所處社會與環境,發展最具正面影響力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模式,成為各企業參與藝術類型活動的目標。另一個影響企業將藝術購藏或藝術贊助納入其企業社會責任重點計畫之中的關鍵是,企業須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績效衡量指標」。美國國家級非營利之藝術領導單位美國藝術(Americans for the Arts)於2015年出版的《企業社會責任&藝術》(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the Arts)研究報告中指出,絕大多數的企業認為,衡量企業投注於藝術後的金錢及社會影響價值極具挑戰性。更進一步說明,許多企業並非衡量「投資回報率」,而是尋求「社區回報」,如公司對藝術和文化的投資對社區建設、社會凝聚力、教育等的影響。藝術文化活動相較其他環境或教育活動的確難於短時間看到成效,故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績效衡量指標顯得更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