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經濟學

 

「藝術經濟力」不僅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關於藝術文化的建設、贊助或投資,到底是一項文化事業?公益活動?還是一門「好生意」?這個問題在國內一直停在很粗淺的討論,對藝文界人士而言,自然是一項不應該強調「產值」的文化事業或公益活動但僅僅用票房、參觀人次來評量藝文活動的效益,也流於偏頗和狹隘。這些以結果論為核心的討論,無助於「藝術計畫」效益的提升,更不容易找出問題的核心。

 

德國柏林投資銀行(Investitionsbank Berlin2012年報告指出:過去10年歐洲景氣不佳,藝文機構的經營陷入困境,然而柏林卻是一枝獨秀,2002年到2010年之間,博物館和藝文機構的參觀人數增加了63.8%。2010年柏林的博物館繳交的營業稅總值達6仟9佰9拾萬歐元,畫廊繳交的稅金估計有1億9仟3佰3拾萬歐元。在柏林市的產業經濟效益上,藝文機構佔的比重是1.75%。不過,這些數字和評估都沒有將藝文機構帶動的經濟效益考量進去。例如博物館精彩展覽吸引廣大人潮,有助於周邊餐飲、交通、住宿等行業的生意。畫廊訪客多,展覽的檔次和相關開支也會增加,周邊產業的業績也跟著成長。加上這些帶動其他產業的營收,博物館和畫廊帶給柏林的收入1年絕對超過3億歐元。而這一連串的經濟連鎖效應,正是建構藝術經濟體系的核心,也是藝術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藝術經濟學在全球經濟學研究領域中是屬於新發展中的一個區塊,在台灣相關的討論和報告更是有限,也沒有一套為藝術計畫提供科學分析評量的方法。探究其原因,藝術經濟學的研究是一門「藝術」與「經濟」二個專業領域的結合,國內相關研究可說還在起步中。隨著藝術經濟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藝術經濟結構論述的建構更有助於藝術產業困境的釐清和政策的擬定。


註:本計畫指稱之「藝術計畫」係指與視覺藝術相關之活動、展覽、贊助、專業館舍的設立與營運等之藝術行為。

評估概念與架構

 

以結構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探討「藝術經濟力」所組成的結構要素:

  • 其一是運用相關計量方法與模式,從「資源稟賦」、「資源整合」和「效益動力」三項涵義切入,設計計量模型,對藝術經濟力結構富有影響力的因素進行演繹;

  • 其二是分別以產業、城市與企業的觀點,選定個案進行實證分析,以機構或企業為研究對象,了解機構或企業將資產配置於藝術計畫上,對於機構營運效能之整合分析

  • 最後採取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概念,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係資本與財務資本作為機構或企業之營運績效衡量指標。最後匯集「資源稟賦」與「資源整合」之分析結果,作為「效益動力」階段之評估項目。

 

 

 

 

 

 

 

 

 

 

 

 

 

 

 

 

 

 

 

 

 

 

 

 

 

 

 

 

資料來源: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從德國藝術經濟力之崛起探討台灣藝術經濟力的未來研究報告,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2012)
研究方法與模型建立

 

依據研究目的,本書採取多種研究方法與工具,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經濟結構學為理論基礎,綜合文化指標項目相關文獻,列出本書所欲探討之產業/ 城市/ 企業藝術經濟力結構要素;第二部分說明應用之研究方法與工具,進一步探討影響藝術經濟力結構的顯著因素,利用計量中的迴歸方法進行實證分析,並且使用最小平方法,於模型修正過程中,找出影響藝術經濟力結構最具有解釋力的變數;第三部分則說明實證資料來源;第四部分討論實證模型建立與變數之預期結果。

個案分析:柏林藝術周 (柏林市 / 聯邦州 柏林Berlin)

 

柏林容納了超過400家畫廊和6,000名不斷進行實踐的藝術家,不僅是歐洲重要的畫廊城市,同時也具有最強大的創新性。儼然是歐洲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新聚落,也是全球當代藝術的重鎮。每年舉辦的柏林藝術周更成為全球以畫廊為單位的產業活動指標。

 

 

個案分析:ZKM媒體藝術中心 (卡斯魯爾市 / 聯邦州巴登符騰堡Baden-Württemberg)

 

位於卡斯魯爾市的「ZKM媒體藝術中心」,是全世界最早成立、也是規模最大的新媒體藝術中心,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ZKM成立的目的是爲了推動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探討新媒體科技對藝術的影響,ZKM不同於傳統美術館,它同時兼具博物館、學術及教育機構、以及科技研發等三個部門,是目前全球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新媒體藝術中心。卡斯魯爾市(Karlsruhe)為德國西南部巴登弗騰堡邦的第三大城,人口僅29萬餘人,約是台北市人口的10分之1。

 

個案分析:卡塞爾文件展 (卡塞爾市 / 聯邦州 黑森 Hessen)

 

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展之一,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和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並稱世界三大藝術展。卡塞爾文件展始於1955年,每5年舉辦一次,估計將吸引來自全世界約86萬人次的參觀人潮。該市人口僅約20萬人。

藝術經濟力 ART POWER

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從德國藝術經濟力之崛起探討台灣藝術經濟力的未來研究報告

 

本書以德國為研究對象,選擇因「藝術計畫」所產生巨大效益或影響力的著名案例,分別探討產業藝術經濟力、城市藝術經濟力與企業藝術經濟力結構。
 

計畫主持人:柯人鳳

協同主持人:石隆盛

顧問:印永翔

研究單位: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出版單位:文化部

ISBN/ISSN:9789860393101

 

  學術研討會 ◎  EDUCATION SYMPOSIUM  

隨著國際間對於亞洲藝術與美學的關注逐年提升,以亞洲現象開始交集的各種文化觀點以價值的討論,逐漸匯集成一股時代性的效應及風潮,並促成多樣形式的論辯。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TAERC)在亞洲率先提出「藝術經濟力Art Economy Initiatives, AEIs」概念,探討藝術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規劃藝術經濟力國際合作平台,邀請國際頂尖大學共同合作,並舉辦論文場次,以建立全球性視覺藝術產業之學術論文發表與交流的平台,結合產業與學術領域之創新元素與資源,培養產業前瞻性理念的領航者,共同推動視覺藝術產業的永續發展,體現產業活力與能量為宗旨。

With the ever rising attention on Asian art and aesthe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iscussions on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fused by the Asia Phenomenon are coming together as a trend of our times that sparks conversations and debates in various forms. Taipei Art Economy Research Centre (TAERC) devotes into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Art Economy Initiatives (AEIs) by collaborating with global top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hich help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visual art which is the main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art economy, and how art economy areas that intentionally remade themselves in the past have been able to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t, offering lessons for art industries, cities, and corpo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face similar pressures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e thematic session aims to forge a platform for academic papers on the global visual arts industry. By bringing together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s, the platform is expected to cultivate leaders’ prospects in relevant sectors, collaborate on visual arts sustainability, and consolidate the industry’s vitalit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