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TAERCentre | Taipei

數位雙生特展區 2023 ART TAIPEI (booth X06)

時事背景

因應5G時代帶來的工業4.0發展趨勢,以及元宇宙與NFT興起的需求,世界各國莫不積極地投入資源與人才,希望能協助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正是這股潮流下因應而生的關鍵媒介,它是一種立基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資料分析三個基礎上,把真實物體的即時資料(照片、數值)創造出動態數位模型。它是現實世界的物理實體在虛擬世界的孿生版,可以用來建置虛擬的場域,呈現實質環境的訊息,提供使用者或決策者進行訊息的判讀,甚至能進一步地縮減產業風險,做出最適合的決策;同時數位雙生能透過不斷的學習、更新場域的實質狀態,達到虛實整合應用的極大化效應。目前已經應用在醫療、建築、製造業、航太,以及影視與電玩界等工商領域之外,在城市發展與文物古蹟保存部分,也開始導入數位雙生的技術,希望能在保存歷史文物之餘,能創造出有別於以往的展演體驗​。

視覺藝術市場的需求

視覺藝術市場在這個部分的發展,起步比較晚,儘管在COVID-19大流行病之後,NFT(非同質化代幣)因能標識出作品的出處(所有權證明)、發行自由和恆久不變的紀錄,以及藝術品交易過程,同時也能跨越時空限制,在虛擬平台上能聚集藝術家、收藏家與公眾,產生新型態的互動方式,大量縮短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時間間距,重塑了視覺藝術產交易模式,引發「數位藝術與收藏品」投資熱潮,帶動區塊鏈及人工智慧等科技對藝術品投資。

儘管NFT交易的發展在2022年受到衝擊,肇因於市場很快就飽和,且缺乏和藝術與文化的價值連結,加上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在2022年宣布破產,以及全球第三大穩定幣TerraUSD和姐妹幣LUNA崩潰,然而並不影響藝術產業開拓元宇宙平台的意圖與決心。知名拍賣行蘇富比在 2021 年底進入元宇宙建立平台,在2023年開啟數位藝術品二級市場,平台以藝術家進行分類,用戶不僅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各藝術家及作品,也可以用加密貨幣進行交易。可以預見的是:元宇宙興起後,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引入藝術產業,數位科技將改變藝術和財富管理市場的遊戲規則,同時也會改變藝術觀看的方式,不久的將來衝擊現有的畫廊產業與藝術經紀模式。

即使如此,根據瑞銀今年發表的第七份《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目前眾多的畫廊,仍以實體交易為主,全球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藝術品交易都仰賴畫廊頻繁參與國際藝博會,畫廊也依靠國際藝博會的交易份額來維持畫廊的營運,而且視覺藝術交易市場是全球化屬性,然而近年來藝術會展的參展費用逐年增高,對於中型規模畫廊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數位技術與數位知識的門檻頗高,能在元宇宙內進行藝術品交易,大多是熟悉區塊鏈模式的藝術品創作者(例如生成藝術)、畫廊(含藝術經紀商),以及買家,數位素養不足者則維持傳統的營運方式,因此很容易形成數位落差兩極化的現象;加上藝術品進入數位平台交易,真偽是關鍵,這也涉及到藝術品數位認證的問題,因此如何讓視覺藝術產業鏈(包含藝術創作者、中介者與購藏者等)進行數位化轉型,做到虛實整合的目標,是當前畫廊產業急需思考的議題。

為了回應數字潮流發展趨勢,今年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與睿至股份有限公司 Funique VR Studio共同合作,【以視像的凝視—存在與不存在的「真實」】 Gazing the Imaginary: The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of “Reality”為主題,特別策劃《數字雙生垂直應用特展》,介紹「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在藝術界的多重應用,參觀者可以從友達光電提供的擬真影像螢幕,以及HP惠普台灣支援的VR頭顯設備,驚艷藝術品數位雙生影像的魅力。

特展論述

回顧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當代與過去的差異與轉變。從二十世紀起,由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帶動資本與社會結構快速改變,促使西方藝術界不斷地反思藝術在當代社會的脈絡下重新定位的問題。從早期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反思攝影技術普及影響藝術創作,提出「靈光消逝」;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1887-1968)利用「現成品」創作,突破藝術界過時的思維;到二戰後60’s年代美式資本主義引入藝術市場,帶動了藝術以及相關產業快速地發展的同時,也改變了當代社會對藝術的認知與詮釋。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在80’s年代針對消費社會裡的擬像(攝影)所提出深刻省思的「藝術消逝」,以及美國哲學家丹托(Arthur C. Danto, 1924-2013)提出藝術史宏大敘述的時代結束,新的藝術興起的「藝術的終結」,引起熱烈爭辯;學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 1949-) 針對文化傳播與接受之間的權力關係,提出後殖民「模擬(mimicry)、矛盾狀態(ambivalence)及混雜性(hybridity)」的批判省思;以及90’s以來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 1965-) 從整體人類關係和社會背景發展的藝術實踐的觀點「關係美學」,促使人們思考藝術實踐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性,從而探索當代藝術創作和世界的新型關系。

從上述學者們的論述與見解,可以清楚地看見「藝術」與社會變動緊密關聯,同時高度進展的數位科技,對於創作理念的再現模式,異於以往,觀看者對藝術品的欣賞方式,不再局限於過去美術館所塑造的觀看禮儀與行為:一種崇敬的、保持距離的凝視,而是可以透過VR頭顯設備,藉由身體的移動位置可以變換觀看的視角,甚至能大幅度地縮放作品,觀察極細微的組成。新科技能協助觀看者捕捉以往實體世界觀看過程中不可見、也不能被見的特質,翻轉了拉岡 (Jacques-Marie-Émile Lacan,1901-1981)理論架構中的「誤識」(misrecognition)與「想像」(fantasy)的詮釋,帶動觀者思考存在與不存在的「真實」。

此外,「數位雙生」模型不僅能提供上述所提的互動式展示,甚至可以透過超高倍數影像掃描技術,為藝術品建立非入侵性、且全方位的數字身分認證,這項數據資料可以結合區塊鏈上鏈技術,確保藝術品認證的公信力,同時還可以做為藝術品鑑定所需的佐證資料。而高倍數掃描的「數位雙生」影像,甚至可以進一步地延伸應用在流行影視或是設計等領域,透過非專屬授權,極大化作品的市場利潤,具有多種應用功能。甚至能更進一步地協助畫廊產業、藝術家、美術館、藝術銀行,以及收藏家等,進行數位化轉型,順利進入以用戶為核心的Web 3.0互聯網時代。

作品介紹
本次特展嚴選具有高品質的藝術作品進行製作「數位雙生」模型,策展單位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從「台灣畫廊產業史料庫」找出畫廊有計劃地推送與經紀藝術家、藝術家獲得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展覽與收藏、國際藝術展覽與獲獎﹐以及作品純熟且創作風格鮮明不落俗套。從上述設立的篩選條件選出三件具備文化底蘊的東方風格作品:
台灣畫廊產業史料庫 江漢東
台灣畫廊產業史料庫 江漢東
台灣畫廊產業史料庫 卜茲
台灣畫廊產業史料庫 ​陳向迅

江漢東
石榴的幻想 Fantasy of Pomegranate

江漢東,1926年生於福建長汀,1948年渡海來台,2009年病逝于臺北榮總。因熱愛繪畫,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畢業後曾至台灣前輩畫家李仲生開設的畫室中研究現代繪畫。為了能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從中國傳統民俗藝術與歐美前衛藝術之間,走出一條以線條與色彩為主要元素的繪畫風格。1958年,江漢東與秦松推動「中美現代版畫展」,隔年又與秦松、楊英風、李錫奇、陳庭詩和施驊等藝術家,創立了「現代版畫會」,並在50到60年代之間,兩度參加巴西聖保羅的雙年展,可以說是台灣版畫界的開路先鋒。

然而1968年因眼疾導致雙眼幾乎全盲,這樣的處境卻激發他改變創作的方式,在他有限的視野範圍,必須貼近畫作,將腦海的全景分成一塊一塊的區域,然後逐步挪移繪圖區域,從一個小圖形連結出一連串大的圖形完成創作,打破西洋繪畫所強調的立體結構與光線明暗的對比手法。這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一般繪畫的水平視線,觀者可以從作品的各個角度欣賞,都不會有違和感。

【石榴的幻想】是藝術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江漢東曾說:「當我全心全意作畫時,只有畫面世界,沒有自然世界;我不考慮任何素描、觀念,只忠於自我,任筆隨意奔馳遨遊。」透過色彩及線條,從記憶裡召喚他在故鄉所見的慶典,創作出充滿童真又具現代感的繽紛世界,表現記憶中客家文化的民俗慶典。

石榴的幻想 _數位雙生虛擬展間錄製影片
©睿至股份有限公司 Funique VR Studio

石榴的幻想
97 × 130 cm (60F)
1996年 油彩畫布

阿波羅畫廊提供
©Chiang Han-Tu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pollo Art Gallery

卜茲(陳宗琛)
竹居軒 BambooHut

卜茲,本名陳宗琛,一九五九年出生于臺灣台南溪心人,卒於2013年。曾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歴任全國美展評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暨評審。蔔茲擇以東方藝術型式「書法」成為自我展現藝術實現之媒材,更持以「狂草書」自我主體反射性強烈超越的可能;創作核心價值全然地源自於東方哲學思想,師從古人,追求「技與道」全然地實現。透過「技」的鍛煉,相映於中國古代各大書家精神力的純粹性,轉化成為自我生命可用的能量;隨著自我生活修養經驗的堆疊,成為生命底蘊的蒙養,創造當代時空裡奉行「古典法度」的東方藝術「原創」價值,為創作者自我主體最大的「生命願望」。

【竹居軒】是卜茲狂草書的代表作之一,自2012年在中國蘇州博物館展出之後,就未曾在出現任何展覽會場。本件作品字字結構皆有絜矩之法,成為毎一獨立小空間,上字、下字相呼應,左行相應于右行,當下隨著自我反射「線質」的量感,小空間完成一小場域,數個小空間即構成一大空間;有時或不經意的漲墨,不安排、不設計噴點、滴點等,串化成毎毎變化萬千的大空間,形成無限想像的視覺傳達。

翠竹如雲江水春 結茅依竹住江濱
階前迸筍叢侵徑 雨後垂陰欲覆鄰
映葉黃鸝還自語 傷人白鶴亦能馴
遙知靜者忘聲色 滿屋清風來覺貧

210 × 375 cm(毎併 尺寸210 * 75公分 共五併)
水墨 2012年

向原藝術畫廊提供
©PU Tz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lisa Gallery

陳向迅
綺綺 Beautiful Flowers

陳向迅,1956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新浙派」代表畫家之一,他的作品《門神組畫》參加1993年【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被評為新時期現代風格水墨畫探索成就最突出的藝術家。陳向迅老師擅長以純熟的筆法結合中國的水墨與西方繪畫的形式技巧,把色彩引入水墨,藉色墨的明暗與色調的濃淡,以及生宣的媒材特性,重重疊疊地把重彩與水墨寫意結合起來,畫面飽滿兼具沈穩特質,展現出藝術家內在的美感。

【綺綺(Beautiful Flowers)】是藝術家陳向迅老師,為了感謝傳承藝術中心負責人 (第15屆理事長) 張逸羣先生長年的友誼,因此以張先生女兒之名「綺綺」繪贈此作品。花卉靜物,不是單純地寫生,而是心境語彙的構成。觀者可以看出藝術家用圓潤的毛筆,一筆筆地把花卉生動的姿態,細膩地描繪出來,畫作色彩豐富飽滿卻不鮮豔刺眼,生命蓬勃隱藏著含蓄特質。

68.2 × 68.2 cm
彩墨 丙子秋(1996年)

傳承藝術中心提供
©Chen Hsiang Hsun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huan Cheng Art Center

  • 尊榮貴賓預展時間
    2023年10月19日(四) 12:00-21:00
  • 貴賓預展時間
    2023年10月19日(四) 15:00-21:00
    2023年10月20日(五) 11:00-14:00
  • 公眾展覽日期
    2023年10月20日(五) 14:00-19:00
    2023年10月21日(六) 11:00-19:00
    2023年10月22日(日) 11:00-19:00
    2023年10月23日(ㄧ) 11:00-18:00
  •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五號)